顧客不想要的功能,做再好也沒用!
為什麼有些商品上市後能夠熱賣,有些卻乏人問津?答案可能顯得老生常談:沒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當然沒人想買。
釐清以下 5 個面向,就能比較清楚掌握顧客需求,做出他們想要的產品:
1. 功能:找出「必要」功能,得出商品雛形
產品的功能,代表這項商品能提供給使用者的服務。但只從使用者的口中,了解他們想要的功能還不夠,還得把功能分為3類:顯著功能、隱藏功能與附帶功能。
2. 特性:了解使用者在功能外,還追求哪些獨特性
市面上有許多功能相同的商品,像是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一定都能撥打電話、上網,真正決定每台手機各有差異的因素,則是特性。特性包括顏色、外觀、是否容易上手、使用年限等等,而特性同樣需要經過分類:必須具備、期待具備與設計者認為不需具備。
3. 限制:設定商品界線,畫出可接受範圍
限制並不一定是箝制創意,反而是給出每一項特性的標準,讓設計者得以依循。決定限制時,最好要求使用者提供「可衡量」的標準,而不是用「比較快、比較穩定」這樣的形容詞,設計者反而會無所適從。
4. 偏好:給出多種方案,供使用者篩找出最貼近自己的喜好
現在,你已經找出消費者想要的功能、特性和對應的限制之後,會發現有多種設計或解決方案能夠符合標準,但對使用者來說,並不是每種設計他們真的都會買單,原因就來自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像是紅色、黑色與白色的手機都符合標準,但黑白兩色的手機特別容易吸引使用者購買。
5. 期望:提前告知商品真實樣貌,避免期待落空
期望清單的好處,在於重新檢視使用者的需求,是否完全包含在上述4個面向中。更重要的是,如果發現有些理想無法達成,也要提前透過行銷宣傳的方式讓他們明白,降低使用者對這部分的期待,才不會實際拿到商品後,發現無法滿足期望,反而覺得受騙、感到不悅。
原文出自《經理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