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者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禪修者跟平常人同樣是人,但心態不同。
一、沒有非做不可的事
同樣一樁事,在平常人認為是非常的重要,對禪修者來講,重要是重要,卻不是絕對的重要,就是該完成的事,需要完成它;該去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叫作「重要」;但「不是絕對的重要」,這又是什麼意思?就是該做的事,是從你的觀點、角度看,那是一種責任、良心,但如果因緣不許可你做,也就沒有什麼不得了。這個世界上沒有非做不可的事,也沒有非你不可的事,這就是「雖是重要,但不是絕對的重要」。
為什麼沒有絕對重要的事?因為「因緣」不可思議;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僅僅靠你一個人的主觀條件所能決定的,只要客觀的條件或因素改變,你主觀的條件就會受到影響。
有句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意要種花,花不開。這是什麼原因呢?或許因為那土壤不適合種花,或許那個季節不適合種花…而「無心插柳柳成蔭」是為什麼呢?這也不是因為你把這棵柳樹種活了,而是那裡的環境恰好適合柳樹生長,那時的氣候就剛好適合柳樹存活。
因此,做任何事都要盡心、盡力,但成敗得失,不是全憑個人條件所能決定的。若環境或時間因素不能配合,又堅持非完成這件事不可,必是死路一條。即使你累死、氣死、送死,還是完成不了,又為什麼一定要做呢?
二、沒有非你莫屬的事因為「因緣」
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需要環境及時間的配合,所以沒有非你莫屬,非你不可的事;也沒有非要做不可的事,也就是說在什麼情況下,允許你做,你就努力去促成其事,但完成不了時,也不必太難過,或者太在乎。
我們農禪寺的照壁上,有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中的八個字。「應無所住」的意思就是:沒有一定非要完成,非我不可的事,這就是沒有執著心。牢牢抱住一件事、一樣東西,或抓住一個人,一定是痛苦不堪的;但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抓,什麼人都不需要,又會變成孤立無援。
所以「而生其心」,就是要處處留心,時時留心,努力促成其事。這裡說的「心」是智慧心,是盡心盡力的心,是知己知彼的心,是認識環境、認識自己的心。也就是對主觀的自我條件,及客觀的環境條件,都能用智慧去衡量,這叫作「而生其心」。
三、隨順因緣能屈能伸
一個已經在學習佛法,修行禪的方法和運用禪的觀念的人,是要努力向前,不是退縮的。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能屈能伸」、還有能卑、能尊……等等。不讓一時間的成敗、得失,而使自己放縱發狂,或灰心喪志,這就要有禪的修持才行。
曾經有人問我:「法師!你做了和尚,殺不殺人?」我說:「當然不殺人。」他問:「他要殺你,你殺不殺他?」我說:「他殺我,我不殺他。」他問:「他要殺你了,你不自衞嗎?」我說:「出家人持不殺戒,寧可一死,也不能夠破戒,這是我的原則。」他還是繼續逼問:「那你絕對不殺人了嗎?」我回答他:「那也不見得,如果有一個人要把我們全臺灣的人全部殺掉,如果我有機會,我會殺了他。」因為我不殺他,他就要殺那麼多的人。我殺一個人而可以救那麼多的人,我下地獄沒有關係,而且至多我和他兩個死,卻可以救那麼多的人,也是合算的。另外,我也救了他,我把他殺掉,他就不會有機會殺那麼多人了;當然最好只打傷他,不是殺掉他,使他沒有殺人的能力,這是最好的,這是慈悲心一個原則,不是食古不化。
四、隨時提起,隨時放下
我們出家人有不能夠摸觸女人的比丘戒,一碰就是犯戒。禪宗有一樁有名的故事:有師兄弟兩位出家人,他們在行腳尋師訪道的路途中,有一天,走到一條大河邊,眼看要下雨了,河水越漲越高,這時有位年輕的婦女要過河,但是下雨,河水又高,天色也晚了,過不去;師弟看了這個女人,覺得她好可憐,直念:「阿彌陀佛!這女人好可憐,過不去,不知該怎辦?」仍自顧自地把褲管一捲,東西往頭上一頂,就過河去了;但是他的師兄則毫不考慮地把那女人一背,也過了那條河。過河後,就把那女人放下來,那女人感謝一番後便也走了。
之後,師兄弟兩人繼續行腳,只見那位師弟老在那兒叨唸:「阿彌陀佛啊!師兄啊!你這是犯戒的啊!阿彌陀佛啊!你要下地獄啦!出家人,怎麼可以碰女人呢!」他一邊走,一邊唸,師兄卻不講話。到了晚上,他們找了一間破廟睡覺,這位師兄一躺下就呼呼大睡;而那位師弟卻在那裡,翻來覆去睡不著。第二天早上,師弟就問師兄:「師兄啊!你昨天晚上睡得這麼好,你怎麼還睡得著啊?」師兄問:「為什麼睡不著?」師弟說:「我一夜睡不著呢!」師兄問:「為什麼?」師弟說:「我為你難過啊!你昨天碰了女人犯了戒,你要下地獄了,我為你難過,不知道怎麼來替你懺悔。」那位師兄說:「唉!師弟!昨天我把那女人背過河後,就已經放下了,你怎麼到現在還把那女人抱得緊緊的?」
●以上告訴我們:一個禪者的生活態度、人生觀,是灑脫自在,當機立斷,隨時放下,隨時提起;隨時提起,隨時放下。沒有什麼成功、失敗,也沒有什麼不得了、了不得的事情,應該做的就努力做,做不來的就不做;能成就的就盡力完成,成不了的就放下,這才是灑脫自在,真正自由、自在的人。
我們要以這種態度來生活,這是非常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是自在的,不是痛苦的。之所以會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的心提不起,也放不下;或是提起了,卻放不下;或者根本不知道有什麼好提起。像這樣常常優柔寡斷、思前顧後、患得患失的人,就很痛苦,真正能把事情做好的機會也不多。
摘自:聖嚴法師《動靜皆自在》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別人的嘴巴,自己的道路
從前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群青蛙在比賽誰能爬上最高的鐵塔,比賽開始了,一大群的青蛙看著那高大的鐵塔議論紛紛:「這太難了!我們絕對爬不到塔頂的……」、「塔太高了!我們不可能成功……!」聽到這裡,有些青蛙便放棄了。
看著那些仍然繼續爬的青蛙,大家又繼續說:「這太難了!沒有誰能爬上塔頂的……」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多的青蛙退出了比賽。 但有一隻卻越爬越高,最後當其他的青蛙都無法再前進的時候,牠卻成為唯一到達頂點的選手。
其他的青蛙都想知道,牠是怎麼做到的?於是便跑上前去詢問,才發現原來牠是個聾子!
朋友,你知道這個故事告訴你什麼嗎?是的,嘴巴是別人的,但人生卻是自己的!
雖然我們不必做個真正的聾子,但卻要永遠充滿希望、樂觀和積極,不要只聽那些消極、悲觀的話,因為他們只會潑別人的冷水,澆熄你的毅力。要將充滿力量的話,時時記在心裡,因為這將影響你往後的一生。 嘴巴長在別人嘴上,但自己卻要走屬於自己的道路。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裡,即便是遭受旁人無情的冷落、批評、否定,甚至排擠,也不能表示你就必須哀聲歎氣、自怨自悲,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生命因為珍惜而可貴
生活因為學習而豐富
看著那些仍然繼續爬的青蛙,大家又繼續說:「這太難了!沒有誰能爬上塔頂的……」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多的青蛙退出了比賽。 但有一隻卻越爬越高,最後當其他的青蛙都無法再前進的時候,牠卻成為唯一到達頂點的選手。
其他的青蛙都想知道,牠是怎麼做到的?於是便跑上前去詢問,才發現原來牠是個聾子!
朋友,你知道這個故事告訴你什麼嗎?是的,嘴巴是別人的,但人生卻是自己的!
雖然我們不必做個真正的聾子,但卻要永遠充滿希望、樂觀和積極,不要只聽那些消極、悲觀的話,因為他們只會潑別人的冷水,澆熄你的毅力。要將充滿力量的話,時時記在心裡,因為這將影響你往後的一生。 嘴巴長在別人嘴上,但自己卻要走屬於自己的道路。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裡,即便是遭受旁人無情的冷落、批評、否定,甚至排擠,也不能表示你就必須哀聲歎氣、自怨自悲,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生命因為珍惜而可貴
生活因為學習而豐富
學歷, 學力, 競爭力
做事也廿年了, 同事, 朋友, 同業, 客戶認識的人也不少了...
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 現在大學多了, 每個人的學歷都變高了, 但是"學力"和"競爭力"呢?
我個人認為這是政策的錯誤及教育的失敗。
政策錯在那兒呢?我認為開放大學數目提高,本身就是一件錯誤的事,並非人人都要唸大學才有出路,讓學院及專科全面升級為大學,但是對於學生及學校本身沒有進一步的要求達到大學生及大學部的素質,空有名號卻無實質的實力,對學生好嗎?對學校好嗎?
教育的失敗在那兒呢?在於父母,在於師長,父母以為孩子是大學生就萬事具備了,也不在品德教育上著手,一旦孩子有問題就推給學校,指責老師及學校,這不是惡性循環嗎?老師和學校變得不敢得罪學生及家長,放任小孩成長,當然不管在品德及學力上,自然不如其他國家囉!
現在每天看到高失業率,說什麼遊民年輕化高學歷化,這就是很明顯的政策錯誤和教育失敗的後果,因為空有學歷,而沒有學力及競爭力的後果!
政府政策我們是無能為力的,但至少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不應再推諉責任給學校及老師,在家把小孩的品德教養給做好來,才是一等一的人生大事吧!
我個人十分贊成:自由不是無限度的擴張,人權也不是無張度的膨脹!一切都需要在不造成他人困擾的狀況下,才能擁有自由與人權!
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 現在大學多了, 每個人的學歷都變高了, 但是"學力"和"競爭力"呢?
我個人認為這是政策的錯誤及教育的失敗。
政策錯在那兒呢?我認為開放大學數目提高,本身就是一件錯誤的事,並非人人都要唸大學才有出路,讓學院及專科全面升級為大學,但是對於學生及學校本身沒有進一步的要求達到大學生及大學部的素質,空有名號卻無實質的實力,對學生好嗎?對學校好嗎?
教育的失敗在那兒呢?在於父母,在於師長,父母以為孩子是大學生就萬事具備了,也不在品德教育上著手,一旦孩子有問題就推給學校,指責老師及學校,這不是惡性循環嗎?老師和學校變得不敢得罪學生及家長,放任小孩成長,當然不管在品德及學力上,自然不如其他國家囉!
現在每天看到高失業率,說什麼遊民年輕化高學歷化,這就是很明顯的政策錯誤和教育失敗的後果,因為空有學歷,而沒有學力及競爭力的後果!
政府政策我們是無能為力的,但至少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不應再推諉責任給學校及老師,在家把小孩的品德教養給做好來,才是一等一的人生大事吧!
我個人十分贊成:自由不是無限度的擴張,人權也不是無張度的膨脹!一切都需要在不造成他人困擾的狀況下,才能擁有自由與人權!
因為感恩,所有的一切都會是恩典和禮物
來報恩的小孩
~ 盧蘇偉 •講義雜誌 2008/10/10
孩子是來報恩的,不論過去、未來發生過多少我們期待或擔憂的事,任何事、任何人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感恩我們的孩子、另一半和父母,感恩我們周遭的一切。因為感恩,所有的一切都會是恩典和禮物。
許多人都很羨慕我有一個特別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跟別人吵過架,到了高中還願意和爸媽手牽手走路,或許您會認為我的孩子長不大,事實上,正好相反。他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很小就開始探索自己未來的方向,更能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讓許多父母驚歎的是,他動作溫和緩慢,每天幾乎都睡足八小時,除了上學,每天奉行「家」、「書」、「動」(做家事、讀課外書、運動)的生活準則,今年還以第一志願考上建國中學。我看孩子的入學自傳,未來志願要讀台大物理系,要進麻省理工學院,成為一位傑出的大學物理教授。除了偶爾因為動作實在太慢或迷糊脫線,被我們稍微叨念外,他很少有機會讓我操心。
如果您也期待家裏有個來報恩的孩子,以下是我的分享;但我事先聲明,我不是炫耀自己是個親職教育或潛能開發專家,而是請父母了解孩子的特質,並找到適合的方式,放輕鬆,讓親子好好地度過每一天的生活。
一、賞識孩子的獨特
我的孩子自出生,發展就比一般人慢,小手小腳,吃得少,動作慢,學習能力也不如其他小朋友,尤其是記憶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過目即忘」, 常讓當 老師的媽媽為之氣結,學過幾十次的國字,他第一次錯,就會重複地錯。但這孩子有個優點,學習總是很專注和用心,雖然剛開始的成績都落後別人一大截,必須學習一陣子才能跟得上,但只要熟悉了,他就能展現出實力,而有意外的表現。他是個聽覺型和思考型的孩子,用聽的學習速度,要比用看的快。與其給他答案,教他怎麼做,還不如給他問題,讓他自己去摸索。
爸媽的角色,就是多等他一下,多給他一些時間。我的想法是,人生如此漫長,何必急著要馬上學會什麼呢?
二、鼓勵孩子勇於嘗試
我的孩子謹慎保守,不輕易嘗試新事物,他眼中的「瘋狂老爸」,常帶他和媽媽上山下海地冒險,因為我認為,孩子豐富的生命來自多接觸、多經歷。他幼稚園時,我們就開始四處旅行、露營和騎單車,他國小畢業時,父子倆完成了自行車
環島之旅,他還把這段經歷寫成《陪你去環島》,我們也泳渡了日月潭;我們聊的經常不是該怎麼讀好書、有好成績,而是下一個玩樂的目標是什麼?玩樂的過程,其實能累積孩子生命的素材,兩次基測,他的作文都是滿級分,他常把一個平凡的題目寫得生動有趣,我想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是辦不到的。我們一直認為玩比讀書考試重要,孩子的興趣十分多元,卻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三、正向積極思考的習慣
我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並非事事如意。他上建中後第一次考試,數學只考了四分,他竟然很興奮地講述,這個經驗讓他充滿了挑戰的動力,愈難愈有趣,愈失敗愈表示這件事值得努力。他的口頭禪是:「安啦,任何事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他很少成為班上成績最好的孩子,但他總堅持到最後,才表現出真正的實力。我的想法是,任何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只要他不放棄努力。而爸媽是孩子最重要的「啦啦隊」,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給他的都是正向積極,永不放棄的掌聲。孩子的優秀不需要比較,他一直都很棒、很獨特,爸媽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態度。
四、永遠的學習
因我的孩子「神經很粗」,常會有脫序和疏漏,但他總認為做錯事挨罰,也是種學習機會,掉了東西或忘了什麼事,因而惹出大麻煩,他也總能微笑以對。他認為什麼事都是好的,什麼結果都是特別的。人生多滋味,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這樣或那樣呢?凡是沒經歷過的事情,都能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既然有機會學習,就要珍惜和感恩。小時候,他可以毫無準備地上台表演,成長的過程,他勇於參加各種比賽和活動。雖然沒得過什麼特別的獎或優勝,但因為勇於參加,他就得到了不同的學習機會,很自然地對自己更有信心。
五、陪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孩子需要學習,父母親也是,我有一本名為《教養危機》的書,孩子長大,父母卻沒有跟著成長,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父母就得準備吃苦頭。沒有人是天生會當父母的,因為結婚,而學習與另一個獨特的人親密生活;因有了孩子,學習當幼兒、兒童和青少年、青年的父母,也因為孩子,我們才有機會重新了解自己及父母。學習是無止境的,以學習的心陪孩子走一段成長之路,才有機會豐富生命的領域。
感恩上天的恩典,讓我們有機會學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感恩生命中的意外和不如預期的種種,讓我們的人生豐富和精彩;感恩這個世界的許多衝突和不同意見,讓我們知道每個人獨特的需求和期待。孩子是來報恩的,不論過去、未來發生過多少我們期待或擔憂的事,任何事、任何人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感恩我們的孩子、另一半和父母,感恩我們周遭的一切。因為感恩,所有的一切都會是恩典和禮物。
【講義雜誌2008年10月號】
~ 盧蘇偉 •講義雜誌 2008/10/10
孩子是來報恩的,不論過去、未來發生過多少我們期待或擔憂的事,任何事、任何人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感恩我們的孩子、另一半和父母,感恩我們周遭的一切。因為感恩,所有的一切都會是恩典和禮物。
許多人都很羨慕我有一個特別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跟別人吵過架,到了高中還願意和爸媽手牽手走路,或許您會認為我的孩子長不大,事實上,正好相反。他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很小就開始探索自己未來的方向,更能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讓許多父母驚歎的是,他動作溫和緩慢,每天幾乎都睡足八小時,除了上學,每天奉行「家」、「書」、「動」(做家事、讀課外書、運動)的生活準則,今年還以第一志願考上建國中學。我看孩子的入學自傳,未來志願要讀台大物理系,要進麻省理工學院,成為一位傑出的大學物理教授。除了偶爾因為動作實在太慢或迷糊脫線,被我們稍微叨念外,他很少有機會讓我操心。
如果您也期待家裏有個來報恩的孩子,以下是我的分享;但我事先聲明,我不是炫耀自己是個親職教育或潛能開發專家,而是請父母了解孩子的特質,並找到適合的方式,放輕鬆,讓親子好好地度過每一天的生活。
一、賞識孩子的獨特
我的孩子自出生,發展就比一般人慢,小手小腳,吃得少,動作慢,學習能力也不如其他小朋友,尤其是記憶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過目即忘」, 常讓當 老師的媽媽為之氣結,學過幾十次的國字,他第一次錯,就會重複地錯。但這孩子有個優點,學習總是很專注和用心,雖然剛開始的成績都落後別人一大截,必須學習一陣子才能跟得上,但只要熟悉了,他就能展現出實力,而有意外的表現。他是個聽覺型和思考型的孩子,用聽的學習速度,要比用看的快。與其給他答案,教他怎麼做,還不如給他問題,讓他自己去摸索。
爸媽的角色,就是多等他一下,多給他一些時間。我的想法是,人生如此漫長,何必急著要馬上學會什麼呢?
二、鼓勵孩子勇於嘗試
我的孩子謹慎保守,不輕易嘗試新事物,他眼中的「瘋狂老爸」,常帶他和媽媽上山下海地冒險,因為我認為,孩子豐富的生命來自多接觸、多經歷。他幼稚園時,我們就開始四處旅行、露營和騎單車,他國小畢業時,父子倆完成了自行車
環島之旅,他還把這段經歷寫成《陪你去環島》,我們也泳渡了日月潭;我們聊的經常不是該怎麼讀好書、有好成績,而是下一個玩樂的目標是什麼?玩樂的過程,其實能累積孩子生命的素材,兩次基測,他的作文都是滿級分,他常把一個平凡的題目寫得生動有趣,我想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是辦不到的。我們一直認為玩比讀書考試重要,孩子的興趣十分多元,卻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三、正向積極思考的習慣
我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並非事事如意。他上建中後第一次考試,數學只考了四分,他竟然很興奮地講述,這個經驗讓他充滿了挑戰的動力,愈難愈有趣,愈失敗愈表示這件事值得努力。他的口頭禪是:「安啦,任何事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他很少成為班上成績最好的孩子,但他總堅持到最後,才表現出真正的實力。我的想法是,任何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只要他不放棄努力。而爸媽是孩子最重要的「啦啦隊」,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給他的都是正向積極,永不放棄的掌聲。孩子的優秀不需要比較,他一直都很棒、很獨特,爸媽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態度。
四、永遠的學習
因我的孩子「神經很粗」,常會有脫序和疏漏,但他總認為做錯事挨罰,也是種學習機會,掉了東西或忘了什麼事,因而惹出大麻煩,他也總能微笑以對。他認為什麼事都是好的,什麼結果都是特別的。人生多滋味,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這樣或那樣呢?凡是沒經歷過的事情,都能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既然有機會學習,就要珍惜和感恩。小時候,他可以毫無準備地上台表演,成長的過程,他勇於參加各種比賽和活動。雖然沒得過什麼特別的獎或優勝,但因為勇於參加,他就得到了不同的學習機會,很自然地對自己更有信心。
五、陪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孩子需要學習,父母親也是,我有一本名為《教養危機》的書,孩子長大,父母卻沒有跟著成長,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父母就得準備吃苦頭。沒有人是天生會當父母的,因為結婚,而學習與另一個獨特的人親密生活;因有了孩子,學習當幼兒、兒童和青少年、青年的父母,也因為孩子,我們才有機會重新了解自己及父母。學習是無止境的,以學習的心陪孩子走一段成長之路,才有機會豐富生命的領域。
感恩上天的恩典,讓我們有機會學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感恩生命中的意外和不如預期的種種,讓我們的人生豐富和精彩;感恩這個世界的許多衝突和不同意見,讓我們知道每個人獨特的需求和期待。孩子是來報恩的,不論過去、未來發生過多少我們期待或擔憂的事,任何事、任何人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感恩我們的孩子、另一半和父母,感恩我們周遭的一切。因為感恩,所有的一切都會是恩典和禮物。
【講義雜誌2008年10月號】
訂閱:
文章 (Atom)